深刻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

才艺展示 2024-01-09 68729人围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特色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新征程上,强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就是要深刻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系统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全面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更加注重均衡发展

深刻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和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完全匹配,与自身综合国力还不完全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没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现代化就没有根基,无从谈起;没有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现代化就会缺乏内在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先后提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重要论断。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要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硬实力,也要有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软实力。那种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当前,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雄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持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继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系统把握有机统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辩证统一特性,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反过来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践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不仅会背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还会阻碍物质文明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更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融合发展,不仅要从静态层面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充分发展、平衡发展,更要从动态层面推动二者交互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发挥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进而催生强大的自信自立、敢于斗争等历史主动精神,也要发挥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正确方向保证、先进价值引领、强大智力支持、丰润道德滋养等作用,在日用而不觉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制度优势。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面向未来,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面实现价值目标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应该是相互统一的,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旨归。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对衣食住行、社会保障、健康状况等物质层面的“硬需要”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保障等的“软需要”也日益增长。这决定了物质富裕和精神丰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既实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实现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要把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全方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更好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让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缪劲翔 来源: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倒计时14天!8月29-31日相约上海,来看入秋的第一个充电桩展会!

昆明巫家坝枫渡酒店:探寻昆明的诗意灵魂

“脱口秀概念股”横空出世,股民全在等开盘?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