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亚龙:ESG数字化是构建零碳城市的引擎

才艺展示 2023-12-21 88967人围观

本文来源:时代商学院 作者:陈丽娜

专访张亚龙:ESG数字化是构建零碳城市的引擎

来源 | 时代商学院

作者 | 陈丽娜

编辑 | 陈佳鑫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最先进形式,打造零碳城市应成为多方共识。”11月初,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公开演讲中提到。

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零碳城市”是由组成城市功能的各个系统的节能化、环保化实现的,即通过“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家庭”而最终造就“零碳城市”。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ESG理念的推广,零碳城市也逐步成为中国未来城市更新和发展的方向。

零碳城市与ESG关联颇深,针对这一热门概念以及国内ESG的发展现状,12月2日,时代商学院对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零碳学院院长张亚龙博士进行了主题专访。

据介绍,张亚龙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于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零碳城市规划设计、碳账户与碳资产管理、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与分布式储能等,他是我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最早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之一。

经过多年的研究,张亚龙认为,构建零碳城市迫在眉睫,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零碳城市”的愿景有望迎来重大突破。其中包括两大途径:一是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或购买碳信用等形式抵消城市碳排放来实现零碳;另一种要求城市运行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通过“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家庭”等城市功能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


龙头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供业链ESG变革进程

在中国有多少企业是真正认可ESG?有多少是为了迎合外界需求?在张亚龙看来,ESG毕竟是舶来品,舶来品的落地都需要有个过程,部分有前瞻性的企业,想早点“贴标签”,让政府能够认可它,给一些资源;有些是服务性质的企业,目前仍处于观望态度,视行业龙头的动作跟进。因此,龙头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产业链,因为只有改变供应链,才能实现全产业链参与ESG实践,否则ESG理念是实现不了的。

如今,在ESG报告中,气候议题的地位日益凸显。张亚龙认为,这是因为ESG是唯一把企业和气候变化链接起来的纽带。张亚龙强调,ESG对于产业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这个影响至少需要3~5年时间消化,随后产业才能够重塑。而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的响应速度会决定产业链的成熟度。

对于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张亚龙认为政府应该要比企业更早一点想到可能的风险,例如产业变革带来的危机,政策变化导致的产业重塑等。

此外,张亚龙认为政府还需做到两点:第一,要给企业一些趋势性的引导。例如,在行业里企业ESG评级排名第几;产业链上游传导下来的碳减排压力怎么消化,现在不消化将来会怎样。第二,政府不光要告诉企业ESG很重要,还要帮助企业用最低的成本搭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在企业实践ESG的过程中,市场上有两种观点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ESG作为绿色金融的一部分,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重点在如何提高企业的收益;另外一种观点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在社会如何共同发展。ESG中社会和企业利益之间何时能平衡,如何平衡?仍是难题。

“达到这种平衡会很快,非常地快,”张亚龙笃定地说,“但这还需要政府对市场生态的重新搭建,这对于生态类的企业非常关键。政府一定要搭建一个和企业ESG比较匹配的新生态,当然这个生态要包含绿色发展。”张亚龙补充道。


绿色经济能带来增量市场并推动ESG实践

发展绿色经济对气候变化起到了缓解作用,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张亚龙又是如何看待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张亚龙认为,绿色经济是“绿色”加“经济”,不能拆分来看。发展绿色经济,最希望得到的成果是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这些产业的繁荣,这些产业强盛之后,整个城市的行业才会“染绿”。

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张亚龙认为得靠经济手段,“不是生产可回收的杯子、罐子就叫绿色。城市要绿色,就得用经济手段。经济手段的背后则是一套市场体系,谁来生产便利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谁买,买了以后谁去用,用完以后谁去收。通过经济手段让上下游产业链滚动起来,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才会拉长。以上绿色经济链条的发展,都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相关的配套产业”。

张亚龙还认为,“绿色”经济足够好,制造业、服务业等对“绿色”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产业才能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发展缓慢,那么中国的产业只会停留在做大存量市场上。在以前,中国的市场有足够的存量让企业去发展,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成熟,现在的存量空间已寥寥无几,因此现在的重心是发展增量市场,而绿色经济能带来增量市场。

在张亚龙看来,从发展改革的思维出发,当前中国的绿色经济重要性几乎可以和ESG画等号。当下,有的企业在思考ESG实践要不要注重绿色经济,张亚龙对此则认为,绿色经济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发展绿色经济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发展快慢的问题。


ESG数字化是城市减碳的重要抓手

除了绿色经济,张亚龙认为数字化对于推动ESG实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张亚龙看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如果碳的数据库能建立起来,中国就拥有了全世界最丰富的碳数据资源,数据资源则会带动数字化。

“目前,中国的数字化水平已是全球领先,我们有最扎实的数据基础。有数据优势,又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如果基于碳的数字化,最后形成了一套新的规则或者解决方案,其他国家只能望尘莫及。”张亚龙说道。

对于当前中国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做得如何,处于什么阶段等问题,张亚龙答道,中国的数字化已经处于很成熟的阶段了。数字化城市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大模型去支撑的,从政府的角度看,如今已经十分完善。

张亚龙认为,当前中国的数字化已经出现了三个积极的影响:

第一,溯源快。比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企业一调数据就能发现是什么环节导致的。

第二,城市更安全。张亚龙研究发现,AI叠加安防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刑事案件显著减少,这是数字化带给城市治理的颠覆性变革。

第三,城市生活治理更便捷。例如城市中的燃气管网,不管是在楼里的、地下的,还是山上的,都可全部实现数字化无人机巡航,这种能力让一个城市的治理更便捷。

张亚龙坚信:“减碳一定是靠数字化去支撑,没有数字化,减碳就无法实现。”

在构建零碳城市上,数字化也是重要的引擎。张亚龙指出,“100吨碳和我个人每天排碳有什么关系,目前还算不出来,但是一旦算出来就不一样了,政府制定政策将更加精准,可以达到规范治理的作用”。

张亚龙进一步解释,数字化会成为政府的重要减碳工具,也会成为城市治理的一个抓手。建立碳账本(全称“碳减排数字账本”,也叫个人碳账本)能将个体到企业,企业到行业,甚至整个国家的“排碳特征”都找出来。

“数字化是‘双碳’蓝海里的指南针,它让更多在海里游的企业,知道做什么是对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企业发展的精准度、产品研发的方向,全要靠数字化减碳提供参考。”张亚龙说道。


供应链碳排放量的精准计算仍是难点

那么,未来碳排放数字化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张亚龙认为,未来的趋势是构建一套行为数字系统,这个系统的搭建是基于数字基建能力,需要有数字的不断导入和积累,这个过程预计需要3~5年。

“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大众的市场教育,让大众有更多的减碳行为,而改变则意味着数字集成。”张亚龙表示。

在张亚龙看来,碳排放数字化这一套系统运行以后,数据逻辑会更完善,再优化方法论,就可以正式由政府来推进。未来再通过运营去形成真正有用的方法,通过方法学撬动资本市场,形成真正的交易闭环。

最后,谈及碳排放数字化搭建的难点,张亚龙称要考虑当下中国社会排碳的特点。受工艺限制,现在的工业排碳量居高不下,这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是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模型不够精准,从原料到最后变成废弃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测能力还很弱,核心问题就是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很难算。

从与张亚龙的对话中能感受到,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供应链传导机制发展十分艰难,而这正是行业减碳的关键。张亚龙表示,行业的供应能力不能达到减碳目标,企业也无可奈何。然而,一旦有企业实现减碳,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会迅速响应,没有实现的企业会被淘汰。

“减碳会导致产业链发生一次变革。”张亚龙最后总结道。


【张亚龙个人简介】

张亚龙,理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双碳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零碳学院院长,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学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外导师,腾讯创业导师,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碳中和委员会专家,暨南大学―南方周末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理事,深圳可持续发展国际智库成员,中欧―深圳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智库专家,PRME(中国)委员会委员,获“深圳市十大青年领袖”荣誉称号。


(全文3495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学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学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推荐阅读:

人保车险|购买车险,险种选购的先后顺序很重要!

人保车险|为什么车险需要300万三者险?

龙塔街道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周”主题宣传活动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