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11月21日,“第十八届金融年会?21世纪金融发展(丽泽)年会”在北京丰台隆重举行。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出席并参与了围绕“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圆桌讨论。
王家强表示,科技的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代表着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动力。“核心科技是买不来的”,发展科技金融是建成“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置于五篇大文章之首,为我国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
汲取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经验
王家强认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必然会要求金融支持绿色产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生物医药、健康养老产业等关乎中国人民共同福祉的重点领域。
据其介绍,早期的科技型企业往往具备“五高一轻”的特点,即高技术、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和轻资产,这一群体融资难、融资贵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令人欣喜的是,当前全国上下各级政府、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不少地区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王家强指出,当前,我国科创板、北交所都已起步,济南、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和北京中关村共七个地区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各家大型银行也都将科技金融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随着全社会对科技金融的日益重视,更多资源将会流向科技型企业,更多的优秀实践也会涌现出来。
王家强补充,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方面,欧美发达市场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例如,今年初因债券投资不慎,被挤兑而倒闭的美国硅谷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仍然值得参考。一是与风险投资机构紧密合作,硅谷银行许多业务是围绕风投机构布局、为风投服务甚至直接开展风投活动;二是创新担保方式,硅谷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探索了以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作为担保方式;三是科学的风控机制,采取风险隔离、组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将银行的创投业务与一般业务隔离开来,对科技型企业企业采用了多种有序的退出安排,如公开上市和并购等。
大型银行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
王家强表示,我国金融市场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银行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应当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首先,大型银行集团已经脱离传统的商业银行单一经营模式,可以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需求提供一整套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王家强介绍,当前,主要大型银行在商业银行牌照的基础上还拥有各类综合经营牌照:一是债转股牌照,债转股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地满足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并可试点科创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各类股权投资方式;二是保险牌照,保险子公司可以自有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三是投资银行牌照,在境内外的银行系券商,可以发挥优势帮助科创企业在各地资本市场上市;四是理财牌照,可以通过发行私募权益类理财产品,为科创企业提供股权资金;五是公募基金牌照,可以设立混合型、股票型等各类公募基金产品,在二级市场投资于科创企业发行的股票。
“其次,主要大型银行正在积极开展集团内外联动,例如股债贷联动、商业银行与非银子公司联动、对公条线与对私条线联动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王家强指出,特别是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非银机构、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动,可以打造出一个科技金融的生态圈,有利于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例如,苏州当地探索的“信保贷”政策性金融产品,采用了“政府+银行+担保”三方模式,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最后,主要大型银行内部的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层出不穷,日益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者。”王家强介绍,一方面,主要大型银行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各种线上金融服务;同时,探索知识产权抵质押模式下的科创专利贷、科技人才贷、研发贷等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信贷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7月末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6月末,高科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