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华为不断加码“数字新基建”建设,看好华为在电力数字化、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能源转型,电力是主力军,数字化是核心技术支撑。华为深刻认识到电力行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爆发期,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下,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攀升,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市场有望达到万亿级规模。华为利用自身在ICT行业的技术优势,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并与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携手拥抱汽车电动智能化变革,一起“造好”车,造“好车”。▶电力数字化有望消纳更多绿色电力,确保电力系统高效稳定、提升效率,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在电力系统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力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整合风电、光伏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推动源网荷储的高效互动。华为凭借强大的算力平台+生态优势,通过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先进的算法技术,在确保电力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使得电网具备智能决策力和快速执行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华为的电力数字化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更注重构建可持续、智能、高效的电力生态系统,为未来能源的转型做出积极贡献。▶汽车智能化有望透过万物互联,促进智能电动和充电网络的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体验并加速电动化进程。在汽车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化的关键在于整合先进的架构平台、智能感知以及通信技术,透过车联网实现车辆智能驾驶、智能电动、以及智能交互的功能。华为清晰定位于动力域和充电网络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动力域方面,华为扮演汽车部件供应商的角色,专注于协助汽车制造商提升车的电动化品质,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驾乘体验。在充电网络方面,华为则充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不仅致力于研发更快速、更便捷的电动全液冷充电技术,还为充电运营商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投资建议:看好数字基建加码环境下华为在电力数字化、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链投资机会。电力数字化:1)电力数字巡检,推荐:亿嘉和;2)智能电网,推荐:神州数码,拓维信息、恒润股份、光迅科技;3)虚拟电厂,推荐:国能日新、朗新科技。汽车智能化:1)智能驾驶,推荐:德赛西威、中科创达;2)智能座舱,推荐:华阳集团、华域汽车。3)全液冷充电桩,推荐:永贵电器、英维克。▶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绿色可持续能源消纳不及预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进展不及预期。
目录
01
能源变革:引领电力数字化,实现绿色融合化
1.1.电力行业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
在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全球趋势。中国、欧盟和北美纷纷发布了通过低碳化、电气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全面进行能源结构变革的战略举措,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在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能源领域被认为是主战场,而电力则被视为主力军,电力数字化被认为是关键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比例的持续提升,电力系统正处于高渗透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发展的趋势中,进而催生出许多新的特性。举例而言,电网侧,能源资源配置将呈现高弹性;负荷侧,电气化能源消费因双向多源而呈现高互动;运营侧,各类能源系统将依托数字孪生实现高融合;交易侧,本地低碳能源供应将促使能源消费呈现低成本。
展望2030年,电力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度应用将成为推动电力系统升级的至关重要的成功因素,有助于电力系统更好地适应并迎接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通过构建基于云边协同的技术架构,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高效、智能的电力数字化新引擎,以支撑和推动电力系统的升级转型。这一发展将加速新能源的消纳,有力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在这样一个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华为凭借其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嗅到了电力数字化带来的商业机遇。致力于成为全球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优选伙伴,专注于打造或构建平台+生态战略。通过深度融合ICT技术、电力数字平台与行业实践经验,借助星火架构构建电力解决方案体系。这一举措旨在支持电力企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创新的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华为已建立了强大的全球合作网络,与全球190多家电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并联合生态伙伴共同创造了超过40个场景化解决方案,为全球能源转型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数字化之路,也进一步加强了在电力数字化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1.2. 电力数字化加速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电力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核心体现在如何更有效地消纳以风、光为代表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促进源网荷储的高效互动,确保电力系统在高效、稳定的状态下运转,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下,有望进一步激发能源结构绿色化。在“双碳”政策愈发紧迫的环境下,新能源投资建设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未来,预计将见到更多大型风光基地和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设备的兴建,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发电厂,推动整体能源结构由“以传统能源为主体”向“以新能源为主体”转型。对于辽阔地域而言,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电量外送依然是提升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关键方式。这一举措对电网的远距离传输和消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储能设备的配套建设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运营等方面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
终端电力消费需求的变化将赋予供电模式更多的互动化。随着社会对能源发展可持续、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的认知不断深入,终端用户对本地能源消纳的诉求日益凸显,这也将推动越来越多的配网级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兴起。原先以负荷为主导的配网系统逐步升级,形成源荷一体的新格局。这一转变将引领供电模式从过去的“源随荷动、生产计划主导,进行单向逐级电力传输”向“源荷互动,以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为目标,根据供需变化进行双向灵活调配”发展。
伴随着供电模式的转变,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也促使全社会对资产安全和效率提升的关注度不断走高。考虑到现如今新能源电厂、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子设备将逐步取代老旧设备,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作为传统重资产行业,存量电力资产仍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以安全为核心,电力数字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降低电力资产的运行风险、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和运营效率,确保电力去碳化转型的平稳过渡,并保障供电的安全可靠。
电力数字化有助于“源端”和“荷端”新能源发电量的并网消纳。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发电本身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同时其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电力生产和输出环节会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电压、频率等方面的波动,进而对电网的供电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华为通过运用感知、预测、控制、调度等一系列电力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源端”和“荷端”新能源发电的高比例消纳,以抵消新能源并网对电网运行带来的冲击和波动,成为电力行业积极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源网荷储的协调互动是促进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在去中心化、终端电气化的行业背景和发展趋势推动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互动将逐步加速拓展。这将打破传统价值链的边界,摆脱传统电力系统“源随荷动”的强计划属性,使电力供需变得更加灵活。随着大型新能源设施、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不同规模储能装置的广泛应用,电力生产以难以预测的自然资源可用性为基础,而电力消费以用户实时需求为导向,两者之间的匹配度不再是完全一致的曲线,容易导致电能的供需错配。
借助电力数字化技术,能够集成各类电源和储能资源,并根据需求的动态变化进行协调和优化控制,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电力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手段。这一变革将推动电力系统更好地适应未来能源发展的需求,增强电网的智能程度,有效缓解电力供需之间的矛盾,实现更为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利用。这种转变有望为未来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持,使其更具适应性和韧性。
针对电力数字化的总体发展目标,未来华为将在数字化边缘、通信网络、算力与存储、算法与应用等新一代数字化使能技术方面进行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一背景下,华为将致力于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全面联通,通过将电力系统中的设备信息、生产过程等转化为数字表达,打造电力系统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镜像”。同时,通过数字化监控、智能化分析、数智化自治等数字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从虚实映射到深度交互的演进。这一过程旨在建立整个电力系统的数字孪生,使其在数字空间中得以全面呈现、模拟和优化。这种深度融合的数字孪生将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强大的分析、决策和优化能力,进而推动电力系统朝着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的方向发展。
1.3.新型电力系统场景化解决方案
一、电网数字巡检:空天地三位一体+边缘智能,实现巡线工作智能全覆盖
电力系统的“骨骼”是电网线路,而变电站则扮演着连接不同骨骼的"关节"角色。一个健康的电网对于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就如同人体需要骨密度高的骨架来提供支撑一样。因此,电力数字化技术被视为保障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它能够为电网设备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的健康“体检”。
通过电力数字化技术,电网设备可以实现数字化监测,保障设备状态的实时掌握。这种数字通路不仅有助于电网设备的远程巡线,提高了维护效率,还能保证变电枢纽的安全高效运转。这样的数字化监测与控制系统有助于提升电网设备的寿命,从而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通过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电力数字化技术为电力系统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天地侧,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多种智能采集设备相互协同,全面感知和监测各类电网运行异常。在太空侧,借助低轨卫星的遥感能力,突破了无人机巡线的区域限制和气候限制,实现了全覆盖、全天候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在边缘侧,基于机器学习的标准化诊断替代了基于个人经验的差异化判断,对异常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并自动发出警报。这不仅大幅提高了电网巡线效率,同时高度保障了塔基的安全和供电的可靠性。总而言之,智能全覆盖的巡线系统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减轻了电力工作人员的负担,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的电网运营维护。
二、智能电网:强大算力支撑海量数据处理,光网络支撑实时可靠通信
随着大规模风光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电力供需之间呈现区域错配的情况愈发显著。在这一背景下,特高压主干电网将成为消纳大型风光基地发电量、实现新能源电力远距离大规模输送的核心力量。特高压线路的投资和新建,以及围绕特高压电网的电力输送调度,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不论电力系统的形态如何,或者电网调度的重点何在,算力和运力都将是在海量数据环境下推动电力系统高效智能调度的核心驱动力。
在国家电网项目中,华为以其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电网的智能化升级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通过部署华为的智能监测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电网能够实时获取各项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有效提升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此外,华为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电网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问题,使得电网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超强算力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提供重要支撑。随着新能源发电设备大规模并网运行,电力调度所需的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因此亟需建设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以应对这一挑战,为海量电网运行数据提供稳定存储、高性能计算和精准分析的强大算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电力+算力”的融合,为图像处理、模型训练等技术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发挥空间,发掘新能源时代下海量数据赋能电网运行的价值,推动数字电网的建设。
新一代光通信技术助力实现电网快速调度和高效执行。为实现数据中心对海量电网运行数据的调用以及变电枢纽对电力调度实时数据的接收,必须依赖于高度安全、高度可靠、大带宽、低时延的通信网络。新一代光通信技术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50毫秒级的故障恢复速度,单纤容量大且支持远距离传输,将成为未来数字化电网的优选通信载体,确保电网调度能够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
三、虚拟电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现最优调度
虚拟电厂在不改变物理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平台将分散且独立的电源设备、储能设备和可控负荷等聚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调度管理与电网的高效互动,虚拟电厂既能充当“正电厂”向电力系统供电,又能作为“负电厂”吸收系统内的富余电力,实现多时空电量平衡,从而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对新能源的吸纳能力。
虚拟电厂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智能调度决策能力。通过为各种电源和储能设备提供合理有效的调度安排,虚拟电厂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电网平衡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同时提升各参与方的经济回报和积极性。对各类电源和储能设备进行全面感知、精准计量和高效通信,为虚拟电厂运营商的智能调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领先的虚拟电厂运营商通常在达成接入协议之前,在各电源或储能设备处安装统一的终端设备,并提供诸如Modbus、Profibus、OPCDA等标准通信协议,以确保对分散的、不同类型设备数据的高效获取,以及调度指令的及时下达。这些步骤有助于建立高效的虚拟电厂运营体系,为电力系统的灵活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华为一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而其对虚拟技术的重视在虚拟电厂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虚拟电厂将虚拟化技术与实体电网巧妙结合,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实现了对电力的全程监控和管理。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更灵活地适应各种电力需求的变化。虚拟电厂的实施将为电力行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运营灵活性,同时也将为用户提供更出色的用电体验和服务。
02
出行变革:打造汽车智能化,迈向车联空间化
2.1.汽车产业迎来变革浪潮,智能电动化前景可期
在交通电动化产业,华为明确定位为动力域和充电网络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促进智能电动和充电网络的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体验并加速电动化进程。在动力域方面,华为充当汽车部件供应商的角色,专注于协助车企提升汽车的品质,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驾乘体验。而在充电网络领域,华为数字能源则扮演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为充电运营商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同时为车主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充电体验。这一定位有望推动整个电动交通生态系统的发展,使得电动化成为更为普及和可持续的交通选择。
政策持续利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迎来新机遇。汽车低碳化正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着力点。一方面,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碳中和目标,推动汽车产业和交通行业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另一方面,双积分政策的加严使得积分变现带来实际效益,持续推动行业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同时,公共领域对电动化的强力推进也将进一步促使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这一综合性的动向表明,汽车低碳化不仅是政策导向的产业调整,也是行业自身的战略选择,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发展正迅速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百年的汽车工业在这一潮流中也面临着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双重挑战和机遇。以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在“新基建”背景下,针对信息、创新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持续加强,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巩固底层支撑。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双循环”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汽车工业对新科技、新设施的深刻融合,也为中国汽车行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和竞争空间。
供给端布局加速,预计2030年电动智能车销量将超越燃油车。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电动车供应链规模的成熟,电动车的成本有望继续下降,预计到2030年相对于燃油车拥有显著的价格竞争优势。同时,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推动和充换电技术的进步将使电动车的充电体验逐渐媲美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35% 左右。为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国内车企纷纷抓住新四化的机遇,积极打造高端品牌,推出纯电平台,并在智能化方面通过自研或合作不断提升智能水平。预计到2030年,全球尤其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售将超过燃油车。2.2.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开启智车新时代
智能化全面布局,力求打造智能生态。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实施“平台+
生态”战略,先后推出了三大数字底座和开发工具,在七大智能汽车业务板块展开布局。三大数字底座与开发工具包括智能汽车数字平台iDVP、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和智能座舱平台HarmonyOS。七大业务板块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控、智能电动、数字汽车平台和智能车云。截至2022年末,华为已累计发展超过300家上下游合作伙伴,智能座舱平台的软硬件合作伙伴超150家,还有7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了智能驾驶MDC生态圈。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已势不可挡,ICT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国内自动驾驶新车的渗透率将超过20%,电动汽车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也将超过50%。智能化趋势的崛起将极大地促进产业实现真正的智能驾驶、智慧空间、智慧服务和智能生产。在这一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全面智能化的新时代,为出行方式、车辆管理、交通流量优化等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
从“灵活的移动空间”到“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间”。智慧互联时代,软件定义生活,软件定义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使用场景之一,汽车在华为全场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汽车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出行工具,而是在车与人、车与周边环境之间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这标志着智慧出行的时代已经来临,而华为致力于在这个领域展开全面的创新与发展。
首先,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专注力逐渐从驾驶行为中释放出来,有助于碎片化的时间整片化。车内自由时间的增加也带动移动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将更加多元。在车内,人们期望能够享受同家里或办公室一样舒适、方便的体验,能够轻松处理工作和娱乐活动。其次,多元化的人机交互技术、沉浸式的AR/VR技术等,丰富了智能座舱的功能形态。在非移动场景下,汽车在静止场景中的使用时间和频率也将延长或增加,导致座舱的功能和内容变得更加智能和丰富。这一趋势意味着汽车不再局限于出行,而是一个提供多元化体验和服务的移动空间。
场景融合驱动服务从“主动”向“智慧”转变。随着数字经济的浪潮愈演愈烈,全球各地正迎来消费模式翻天覆地的变革。在未来十年里,服务行业将经历在线化、定制化、个性化以及即时响应等特征的深刻改变,服务场景化的趋势将更加显著。数字化技术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服务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实现从“人找服务”逐步演进为“服务找人”,最终达到场景融合的智慧服务的境地。
首先,随着汽车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交互和服务紧密结合,智能算法能够识别、分析和理解交互内容。结合车主的基本信息和历史偏好,系统能够进行行为预测并匹配相应服务。其次,汽车智能化的进展使得实时服务场景识别更加高效和精准。通过车辆数据、位置信息以及周边环境的识别和分析,系统能够判断用户所处的场景,主动预测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此外,互联互通的全新操作系统能够打通更多服务场景,基于新的交互方式的应用生态也因此崭露头角。互联世界所激发的多样化服务将得以承载到智能汽车上,使其成为全新的智能载体。
2.3.智能汽车产业场景化解决方案
一、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加速实现商业化
持续的算法训练与积累是提升用户体验,最终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在自动驾驶迈向商业化应用的道路上,依然需要克服众多技术挑战。由于实际道路情况中边缘案例的复杂性以及长尾数据的难以积累,未来自动驾驶方案体验的关键仍然在于感知算法、规划与控制算法以及仿真模拟训练算法的突破。在感知算法的融合方面,基于视觉的感知框架、激光雷达数据的生成与增强、在复杂光环境中的车道级红绿灯感知、对闪烁与模糊光源的处理、颜色与光源亮度的差异处理、以及对互相重叠目标物的识别、拥挤交通流感知等技术,将成为决定车辆周围环境建模能力的关键因素。
全频谱构建感知能力,实现万物感知。毫米波雷达因其波长最长,表现出色的全天候性能。其在动静目标分离以及SLAM构图方面,凭借速度维探测的优势具有独特价值。尽管分辨率不足是其应用上的限制,在毫米波雷达上成功的经验为激光雷达提供了重要启示。激光雷达具备显著的性能优势,包括高性能的4D成像、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更高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以及适用于硅光子和相控阵技术的低成本批量生产等,这些成功经验的借鉴将有助于提升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效能。
华为实施软硬件同步开发,MDC控制器性能优异、功耗低。华为MDC智能驾驶控制器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同开发,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其控制器在时间同步性方面表现出色,能够精准处理感知器传输的数据。同时,多节点实时通信、最小化低噪和迅速安全启动等特性使其性能卓越。在硬件功耗方面,华为MDC控制器的能效约为1TOPS/W,而同类产品通常在0.6TOPS/W左右。在相同功耗条件下,华为MDC控制器提供更为强大的算力。
产品方面,华为MDC平台集成了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智能车控系统VOS和MDCCore,为开发伙伴提供了低延迟和高安全性的底层开发平台。MDC平台不仅兼容汽车AUTOSAR,还提供完整的工具链,大大减轻了重复开发的工作负担。这使得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快速开发适用于各种场景的解决方案,包括乘用车、商用车、Robotaxi、矿山和码头等专用场景。MDC平台采用了软硬件解耦设计,其软件架构支持不同硬件配置,预计能够实现从L2+到L5的平滑演进,全面保护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历史投资。
二、智能座舱:智能化进程加速,软硬件迭代速度向消费电子看齐
2030年,智能座舱将成为人机交互的核心,其渗透率有望超过90%,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移动式智能终端生态系统的逐步构建完成。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将依赖于强大的芯片算力,并以座舱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了软硬件协同的能力。与此同时,车载智能外设和舱内感知算法的飞速发展将为人们带来日新月异的座舱智能体验。这一发展趋势将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更加智能、便捷、舒适的座舱环境,为未来的交通出行注入更多创新和便利。
华为在智能座舱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涵盖了软硬件、交互和互联技术。智能座舱的硬件系统包括AI芯片、屏类设备、HUD(抬头显示)、音响以及车内感知器等组件。座舱系统软件包括座舱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生态。同时,华为在智能座舱和移动终端产品之间实现了协同。基于其在终端业务方面的积累,华为已经完成了在智能座舱软硬件、交互系统和多维互联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布局。而华为座舱则采用了麒麟系列芯片,其硬件性能处于行业的前沿水平。座舱芯片对座舱域控制器性能的上限产生关键影响,而大算力芯片则是车机控制器核心硬件。华为智能座舱所采用的麒麟芯片源自于手机芯片技术,其GPU图形处理能力和NPU人工智能算力均达到了业内领先水平。这使得华为在智能座舱领域拥有强大的硬件基础,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驾驶和乘坐体验。
座舱与其他设备实现了多维度的互联,全面打通了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等各种使用场景。HUAWEI HiCar是华为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支持接入丰富多样的设备,预计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沉浸式的体验。华为 HiCar能够支持华为、荣耀等品牌的手机投屏,同时通过手机调用车载摄像头、中控屏和音响,实现用户在车机和手机之间更加流畅的“无感”切换。此外,借助华为在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设备领域的布局,华为座舱未来有望与更多智能设备实现互联,进一步拓展居家和办公等使用场景的无缝连接。这将为用户提供更为智能、便捷的整体生活体验。
三、全液冷充电桩:以“一秒一公里”打造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新基建所带来的机遇,有望迎来快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社会的重要关切。政府、企业、专家和媒体等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也被称为“新基建”。这一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也为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加强对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和建设,社会有望实现对经济的有效刺激,推动各行业的复苏和发展,进而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
考虑到巨大的充电桩缺口以及万亿级别的蓝海赛道,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有望充分受益赛道的高景气。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数量将达到6480万辆。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到2030年,我国将面临高达6300万台的充电桩缺口,这将催生一个超过万亿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商有望通过构建充电桩物联网,实现对海量充电桩设施的管理、监控和维护,同时利用充电运营平台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华为也基于“云-边-端”的物联网架构,提出了边缘计算与5G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充电桩物联网解决方案,积极参与行业的红利分享。
该解决方案在云端提供电力物联网平台,拥有百万终端管理能力,实现对海量终端设备的远程可视化管理和运维。在边缘层提供新一代智能边缘计算网关,支持按需部署有序充电、充电监控、视频联动等应用,以便支持新业务的快速上线。在终端层通过有线与无线技术,实现终端设备的全场景物联,有效提高充电桩在线率。这一方案整体上提升了充电桩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充电服务。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电基础设施作为电动出行的关键支撑,需要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相匹配,以促进充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充电网络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数字能源在本次展会上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全液冷超充,融合了光储技术。
这一解决方案通过“一个架构”即全液冷超充架构,以及“两个协同”即车桩协同和桩网协同,实现一次部署,长期演进的目标,旨在打造极致体验、高质量和高收益的充电基础设施。光储充一体化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新一代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具备前瞻性,以便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华为全液冷超充融合光储技术,致力于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创新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升级,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03
投资建议
能源变革层面: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迈入加速期,华为专注于打造或构建平台+生态战略。如何更有效地消纳以风、光为代表的绿色可再生能源,确保电力系统在高效、稳定的状态下运转。方向一:电力数字巡检技术被视为保障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它能够为电网设备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的智能检测服务。推荐:亿嘉和;方向二:智能电网通过强大的算力和运力,在海量数据环境下电网能够实时获取各项数据,并推动电力系统高效智能调度。推荐:神州数码,拓维信息、恒润股份、光迅科技;方向三:虚拟电厂采用灵活的调度管理与电网的高效互动,实现多时空电量平衡,从而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对新能源的吸纳能力。推荐:国能日新、朗新科技。
出行变革层面:伴随着汽车电动智能化大幕徐徐升起,华为明确定位为动力域和充电网络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促进智能电动和充电网络的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体验并加速电动化进程。方向一:智能驾驶受益于持续的算法训练与积累,以及性能优异的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进而提升智能驾驶体验。推荐:德赛西威、中科创达。方向二:智能座舱将依赖于强大的芯片算力,并以座舱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软硬件协同的能力。推荐:华阳集团、华域汽车。方向三:全液冷充电桩,融合光储,以“一秒一公里”打造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推荐:永贵电器、英维克。
04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绿色可持续能源消纳不及预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进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