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拥抱“绿色经济”新机遇

才艺展示 2023-11-02 64503人围观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冶家村(无人机照片,2023年9月6日摄)。记者 卢鹰 摄

  银川9月21日电 题: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拥抱“绿色经济”新机遇

  记者裴剑容、李钧德、艾福梅

  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美誉,却一度面临重重生态问题: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中部城市被沙漠合围,存“沙进人退”之忧;北部的贺兰山被长期无序开采,伤痕累累。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保障,加快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宁夏这片生态脆弱区正积极拥抱“绿色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工人在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志辉源石酒庄葡萄基地工作(2023年5月18日摄)。记者 艾福梅 摄

  西海固亮出新名片

  “火得很呢!旅游旺季必须提前预定,否则根本订不上房间。大家都想来感受18度的夏天!”固原市泾源县冶家村村民冶三成在自家的农家院里骄傲地说。

  这位西北农民从未想过自己能享受“避暑经济”的红利。固原市地处西海固核心区,很长一段时间,恶劣生态与深度贫困笼罩此间。为饱口腹,农民只能乱垦滥伐,以生态换粮食,加上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这片土地逐渐山穷水尽、满目焦黄。

  “以前日子苦呀,吃水得一大早去沟里挑,买个菜、肉都得走十几公里赶集,遇上天旱忙碌一年还不够吃。”从西海固搬迁到银川市的农民胡守科回忆说。

  生态移民,正是中国政府解决生态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关键举措。40余年来,宁夏共搬迁123万余人,给予西海固自然恢复的空间。

  从住窝棚、啃干粮植树,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历经几代人的努力,西海固逐渐由“黄”变“绿”。2022年底,固原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4%,远高于上世纪80年代的1.4%。

  初秋时节,西海固群山葱茏、梯田绿意盎然;一场细雨过后,“六盘烟雨”让人沉醉;金钱豹等大自然精灵更频频现身六盘山……昔日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变身”避暑旅游好去处,更成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菜篮子”。

  2013年,广东人梁伟来到固原市原州区种植冷凉蔬菜。“这里海拔高、气候凉、光照强、温差大,蔬菜品质特别好,完全不愁卖,西海固早就不一样了。”他说。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冶家村村民冶三成利用自家房屋改建的民宿(2023年9月6日摄)。记者 艾福梅 摄

  草方格里孕生机

  1958年,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建成通车时,有外国专家预言,最多不过30年铁路就会被沙漠掩埋。但时至今日,这条铁路依然车来车往。

  这一切都归功于小小的草方格。

  “根据研究,沙粒被风吹起、再降落,距离一般不超过1.05米,所以1米乘1米的草方格扎成网状后,正好牢牢锁住流动的沙丘。”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说。

  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据记载,流动沙丘前哨在1949年便已逼近中卫县城西门。70多年来,正是依靠麦草扎成的草方格这一“中国魔方”,再加上一线治沙人和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的新技术、新材料,中卫市治理沙漠150万亩,逼退沙漠25公里。

  当黄沙的威胁渐渐远去,这个沙漠城市竭力挖掘“沙之利”。

  站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的高处极目远眺,一块块光伏板首尾相连,蔚为壮观;播撒在草方格里的沙生植物绿意盎然……这是中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宁电入湘”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

  “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等未来条件成熟时,我们还要在光伏板下发展种养殖产业,进一步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宁夏龙源光伏运维中心主任赵强说。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2023年9月7日摄)。记者 艾福梅 摄

  贺兰山下绿满荫

  贺兰山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因矿产资源丰富,传统粗放式发展令这座宝山遍布“伤疤”。

  “当时我们只知道埋头挖煤,高峰时一年从贺兰山挖走50万吨煤。那时候一刮风满天都是黑煤灰,路上什么也看不见。”宁夏石嘴山市原王泉沟煤矿副矿长胡建洲说。

  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彻底关停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等。

  生态恢复不是件容易的事。“2019年我带了100多人,光草籽就撒了两天。头一年,一部分被风刮掉了,一部分被山鸡吃掉了。第二年我们又撒了一遍,草籽才慢慢地成活。只有草籽成活了,树才好种上。”胡建洲说。

  6年来,宁夏对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及外围45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点位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退出煤炭产能1600万吨。如今保护区内森林面积达到2.76万公顷。

  漫步在银川市西夏区的志辉源石酒庄,连片的葡萄园犹如绿色长廊,一垄垄紫色葡萄长势喜人,随风轻摇,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醉人的香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从贺兰山矿坑里“长”出来的酒庄。

  从2008年至今,这个企业在戈壁荒滩上种植了3000亩酿酒葡萄、9000亩林木,并对6000亩采空区进行了生态修复。“借助好生态,我们率先发展葡萄酒旅游,打响了知名度,更极大带动了酒的销售。”庄主袁园说。

  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度左右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每年有1.38亿瓶葡萄酒从这里走向全世界。依靠发展葡萄酒产业,宁夏已让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滩地“披绿”,进一步筑牢了生态屏障。(参与记者:朱小龙、曹昌浩、卢鹰)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