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利用迈出新步伐

才艺展示 2023-01-15 16096人围观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与森林、海洋并列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在前不久闭幕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将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那么,当前我国湿地保护情况如何呢?

  我国湿地家底有多大

  要弄清湿地家底,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湿地。我国湿地保护法给出了湿地的定义: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告诉记者,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同时还规划将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我国近十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居世界第一。

  具体来讲,我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丰富,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均有湿地分布,区域差别显著。红树林地、沿海滩涂、浅海水域等湿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区域;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等湿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和内陆滩涂等湿地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湿地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需求,有力支撑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重要贡献。

湿地保护与利用迈出新步伐

  湿地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我国生态、粮食、水资源、生物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按照生态区位、面积以及维护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重要湿地以外的湿地为一般湿地。重要湿地依法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刘道平说。

湿地保护与利用迈出新步伐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履约30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科学利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格局,湿地保护迈上新台阶。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通过调查监测、工程规划、法规制度、科研宣教等组合拳,实现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历史性飞跃。

  30年来,我国建立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实施了3个五年期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13座城市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完成了41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立了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900余处国家湿地公园。我国还两次获得湿地公约秘书处颁发的“湿地公约奖”。下一步,有关方面将按照新制定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近五分之一的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并将重点建设一批湿地类型的国家公园。

  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立,是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一大亮点。作为全球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调查的国家,我国目前在各地广泛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根据监测数据,我国每年都要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湿地公园内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已开展了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退化湿地修复和科研监测等方面工作。“十三五”以来,国家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9.44亿元,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92个,通过湿地植被修复、生态补水、有害生物防治、栖息地恢复等措施,恢复退化湿地10.39万公顷,全国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湿地生态产业迈大步

  走进重庆梁平,只见无数小块水面,如串串明珠,点缀山间。

  梁平位于川东平行岭谷腹心地带,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蜿蜒,小微湿地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梁平 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等模式,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支柱产业,帮助农户年均增收5.2万元。

  “保护一定要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说。

  湿地还是我国碳汇交易正大力开拓的领域。前不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启动了乌梁素海碳汇及其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该项目参考借鉴国内外湖泊湿地碳汇测算方法及经验,对乌梁素海二氧化碳影响因素进行测试分析,试图找到科学测定乌梁素海湖区碳汇的方法。据了解,项目拟采取政产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将应用于新兴业态产业化发展,为内蒙古全区湖泊湿地在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率测定、碳汇交易等方面提供借鉴。

  可喜的是,在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生态产业正稳步兴起。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试点制”“晋升制”等设立方式,国家湿地公园现已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总数达901处,在有效保护240万公顷湿地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目前,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黄俊毅

【编辑:房家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