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从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共计40日。据中国交通部门预计,为期40天的春运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有望突破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回家路上,一些暖心的“救援故事”正在发生。
1月19日15点09分,广铁集团长株潭城际暮云站客运值班员杨恪的手机传来紧急消息:即将驶入2站台的S7806次列车上一名旅客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送医。
距离列车进站只剩3分钟,时间紧迫,值班干部肖调东、杨恪和客运员易超红三人冲进客运值班室,取下墙上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向2站台。与此同时,另一名值班干部詹旋通知暮云站行车室和株洲站值班室,行车室立即向调度进行了汇报,方便第一时间引导急救人员上站台救治病人。
经过现场医生和120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后,旅客被工作人员用担架抬至救护车上。15点49分,医院传来消息,“人已经抢救过来。”
春运期间高发!警惕“经济舱综合征”
“经济舱综合征”不仅发生在经济舱,也不仅指的是乘飞机,而是一个代名词。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都有可能导致“经济舱综合征”。
临床上有一种疾病叫“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最常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休克或猝死。因其危险因素之一是久坐不动,而长途旅行,乘坐长途客车、火车硬座,特别是乘飞机经济舱时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所以医学上也把这种现象称作“经济舱综合征”。
预防“经济舱综合征”,可以这样做:
动:在长途出行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不变的坐位姿势。每隔一个半小时左右站起来走一走,或者规律活动双脚或双腿,进行“提膝、踝泵、绕趾、贴胸”等下肢运动动作。
饮:多饮水可以稀释黏稠的血液,同时通过喝水和勤上厕所被动改变坐姿,坐坐、站站、走走,一举两得。
穿:尽量避免穿过于紧身的衣裤鞋袜,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高危人群可以选择穿着弹力袜,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药:血栓性疾病患者和高凝血症患者需根据自身疾病情况,选择服用一些抗凝的药物。
春运开启“流动的中国”,各地在行动
报道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其中90%以上发生在院外,而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是心脏骤停高发地点之一。
政策显示,国家卫健委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中明确要求重点公共场所优先配置AED,并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AED远程管理系统。此外,广州市也发布了《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各类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购物中心等的AED配置要求。
各地在交通枢纽的AED配置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在2024年,安保医疗帮助全国各地交通枢纽布局AED,并在紧急情况下拯救了鲜活生命:
湖北黄石车站,一名男子正准备踏上归途,却突然心脏骤停。危急关头,黄石车站派 出所副所长徐磊发现情况后,迅速跪在男子身旁,开始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徐磊一边奋力按压,一边冷静指挥车站工作人员取来AED。17分钟,徐磊的双膝早已酸痛。终于,男子恢复生命体征,并被顺利送上救护车。
辽宁锦州北站,一位老年乘客突然晕倒。车站工作人员、派 出所民警和120急救人员迅速行动,争分夺秒地交替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有人飞奔取来AED,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在这关键时刻,很多热心旅客也加入救援。随着AED的及时使用,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作为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脏骤停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电击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非专业人员也可使用,通常配备语音提示系统,指导使用者完成操作步骤。

截止目前,安保医疗AED已成功入驻多个城市交通场所,切实保障春运期间各地交通系统的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可通过小程序“一起救”查看各城市AED分布位置,有效降低紧急情况下反应与急救时间。

铁路部门暖心提醒:春运客流密集,旅客出行前充分考虑自己健康状况,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向铁路工作人员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