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级生态工程。三北是指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这里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化土地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形成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45年来,三北工程坚持体制创新、国家主导,通过行业牵头、国土增绿,实现防沙治沙、改善民生。通过实施三北工程,探索了国家组织重大生态工程的经验和模式,为后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打下了基础,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成绩喜人,但问题仍然突出。基层普遍反映,三北工程建设进入最吃劲的攻坚阶段,生态用水配给严重不足已成为三北工程植被建设的“卡脖子”问题,严重影响荒漠化防治的行稳致远。三北地区植被建设的生态用水问题,看似卡在“水”,实则难在“田”,问题在“管理”上。
破局点在于科学分析、妥善解决三北“农林水”矛盾问题。三北地区天然干旱缺水,人民群众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植被建设是三北地区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现代高效、节水产业是三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三北地区生态用水问题,看似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水资源分配矛盾,实则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首先,三北地区生态稳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高质量发展,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必须把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限制在水资源承受限度内。干旱区产业要发展,生态要保护。孰轻孰重?都很重要,不能偏废。既要权衡人口、行业取向、地方利益,也要统筹全流域、全局性研判。这是西北干旱区内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党河、疏勒河流域都面临的共性问题。
其次,系统治理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治沙、治水、治山、治“人”亟待拧成一股绳,彻底解决条块分割、分散治理的现象,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协同配合。以干旱区农田防护林为例,农田防护林可以起到有效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但是,农田防护林的长期灌溉用水问题是一笔“糊涂账”,缺乏制度性保障:农田防护林按土地属性归属农口,按生态功能属性归属林口,灌溉用水配给归属水口,这导致防护林只能跟着农田大水漫灌“浅尝辄止”。
再次,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退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缺水是重要因素。建议三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将配置农田防护林作为必选项,项目验收时实施“一票否决”,统筹解决防护林土地、资金、用水等政策支持,确保落地实施。
破解三北地区生态用水困局,路在何方?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三北地区各级林草机构建设,优化调整水资源分配体系,统筹安排三北工程生态用水份额,推动中央企业参与三北生态建设(如光伏+生态治理)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将生态建设纳入强制性制度安排。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一方面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发展基于光伏产业的现代化节水设施农业;另一方面,坚持以水定绿,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加强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乔灌草优化配置研究,尽快开展三北地区生态本底基础调查和数据归一化整编,摸清三北地区水资源家底,以三北科技攻关带动三北工程攻关,切实服务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作者卢 琦 系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