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实现强村富民

才艺展示 2024-01-26 114416人围观

  汽笛声中,浙江省兰溪市兰湖景区的水上观光小火车开动了,这条数公里长的环湖生态观光廊道串起沿途多个小景点。“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引领下,如今的兰湖,风光旖旎。”兰溪市兰湖景区负责人吕辉说。

  “以前,周边乡村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污染严重,兰湖就像一个大型污水池。”吕辉坦言,以“千万工程”牵引乡村发展,兰溪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兰湖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如今,3000多亩静水湖面,4000多亩茶园,栈桥、竹林、绿道点缀其间,新打造的兰湖旅游度假区,成为乡村旅游品牌线路的重要节点。

家门口就业实现强村富民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绿水青山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好钱景”。兰溪的“千万工程”实践,正是浙江万千乡村变迁的真实写照。二十年久久为功,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进步,推动乡村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推动乡村实现和美共富。

  保护开发相统一

  绿水青山掩映下,木板墙、花格栅、石库门映入眼帘……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有着千年历史,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村内共有300余座保存完好、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是国内较早探索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村落之一,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是整村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何实现资源保护和开发相统一?“古建筑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资源,后辈一定要完整地保护好。”诸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诸葛坤亨介绍,诸葛村以“人人都是文保员、人人都是受益者”为保护理念,每幢古建筑都挂了牌,村民成了股东,他们既是古村落保护者,也是受益者。

  文物毁坏处罚措施被写进《村规民约》,文物保护法被制成挂历、宣传册分发到每家每户。每位居住在古建筑内的村民都签订了保护责任书,“人人都是文保员”成为村民们白纸黑字的庄严承诺。

  依靠老工匠传帮带,诸葛村成立古建筑修缮公司,对古村落建筑进行常态化保护修缮。“我们收购大量旧砖瓦、旧石材、旧木料、雕花构件,专门用于古建筑维修,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兰溪市诸葛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水根介绍,公司累计抢修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维修道路3万多米,不少古巷古道得到修复。目前,诸葛村入选全国首批预防性保护项目试点单位,是全国唯一古村落类型入选项目。

  古建筑在保护中焕发新生机。诸葛坤亨告诉记者,诸葛村推动村庄向景区转变,请专家编制规划,围绕7个板块,对入口景观服务区、中药保健游憩区、乡村休闲度假区、西线古村游览区和外围景观林营建区等进行整体提升。此外,还创办了乡土文化馆、农耕文化馆、廉政文化馆、中药文化馆等,编写完成50万字的《诸葛村志》。

  “从小就是诸葛亮的粉丝,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到三国时代。”来自上海的游客李一涵表示。文化基因被注入诸葛古村的开发利用,塑造出众多文旅IP。以诸葛智圣文化、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羽毛扇、孔明锁,远销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年产值达400万元。如今,诸葛村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95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60万人次。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保留乡村肌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兰溪科学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打出一套“统筹指导、科学引领、活化业态、创新机制”的组合拳,打造了一批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现代化和美乡村。

  特色产业出高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23年6月,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要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兰溪市拥有杨梅、枇杷、兰江蟹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居浙江省第一位。近年来,兰溪开展集成地标农产品全产业链改革,�出一条要素供给稳定、增值服务优质、产业体系完备的地标产业高效发展之路。

  青山连绵,一座座白色大棚镶嵌其中,成为兰溪市马涧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作为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杨梅产区,马涧镇拥有杨梅4万多亩。其中,大棚杨梅有1500余亩,是浙江最大的设施栽培杨梅基地。以前,这里种植的杨梅品种单一,且长期为农户自发零星种植。如今,杨梅早已从传统种植转变为现代化生产。

  在兰溪,种杨梅告别“靠天吃饭”,不能不提到倪晓军。多年前,在外工作的他回到家乡当起了农创客,探索种植大棚杨梅。“这么大个头的杨梅树,如何用大棚种?”“大棚里种出来的杨梅,味道能好吗?”面对种植户的质疑,倪晓军一头钻进大棚搞研究,一次次去体验温度、湿度。

  经过反复试验,倪晓军终于摸索出一套大棚种植窍门,并在“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中一举夺魁。此后,倪晓军一边教村民大棚种植技术,一边参与起草技术规程,让兰溪杨梅走出一条设施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道路。

  有了技术加持,抱团发展才能闯出大市场。陶奉源是马涧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自己旗下有着130多亩杨梅大棚,身后带着一批几十亩规模的经营主体,“我们出精品、立标杆,其他果农也能越发重视品质,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兰溪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抵押实施办法,在浙江率先探路填补园地无承包权、无法登记经营权的法规空白,形成“市场流转+政府确权”的合规流转模式,有效破解果园流转难、延期承包难等痛点,进一步提振农业投资信心。目前,兰溪大棚杨梅面积超3000亩,居全国首位,拉动农业有效投资超2亿元。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庆鸿表示,将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坚持精准发力,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共同富裕走前列

  “年纪大了,到外面不好找工作。现在在村里帮忙养蚌、开蚌,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谈起再就业经历,兰溪市诸葛镇厚伦方村村民方素兰脸上洋溢着幸福。

  珍珠养殖是厚伦方村的一大经济产业。该村立足村庄水产养殖实际,以党建联建推动共富联动,联合多家水产养殖家庭农场,成立了卧龙源水产养殖“共富工坊”。该工坊依托“企业+村集体+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1000余亩示范基地,以定向招工方式,带动本地村民1800余人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

  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建设共富工坊,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是浙江深化“千万工程”的一大创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首席专家黄祖辉认为,“千万工程”首先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和共富工程。

  走进黄店镇王家村,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房、古色古香的白露草堂以及“天空漂流”等游乐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在党建引领下,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增收,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在村内旅游公司上班。兰溪市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走出一条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在兰溪乃至整个浙江,“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丰富。“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高质量打造一批示范典型项目,努力在建设未来乡村、推动强村富民上创特色、作示范、走前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兰溪市委书记戴�说。(经济日报记者 柳 文)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